张志颇
作为我市自主打造的特色农业品牌,“津农精品”至今已累计培育认定225个品牌,包括63个蔬菜品牌、32个粮食作物品牌、31个水果品牌、31个畜禽产品品牌、17个水产品品牌、12个种业品牌、35个加工类品牌和4个休闲农业品牌;其中获绿色食品认证的54个、有机农产品认证的2个、地理标志认证的19个。在《中国品牌》杂志发布的“2023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中,“津农精品”排名第七;去年销售额为103.92亿元,整体溢价率达到10% ,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津农精品”已从从无到有进入从有向优的高质量发展时期,迫切需要抓紧解决好品控标准不高、产业融合不强、营销能力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大等问题,通过善作善成“土特产”文章,为深化我市农业农村领域改革、打造好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增加农民收入贡献更多力量。为此,提出“五个强化”的建议:
一、强化品质管控,进一步夯实品牌建设基础。一是狠抓种源品质。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引导种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商业化育种联盟,做好种业“科技创新”,迭代升级优质种源。制定基质补贴倾斜优质种源政策,提高种植生产积极性。二是狠抓标准体系。制定种源、种植养殖、加工、储运、包装等各环节标准,开展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做到“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鼓励品牌主体编制企业标准,推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衔接,加快“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数字化管理和溯源体系建设。
二、强化产业融合,进一步做大品牌农业规模。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聚焦小站稻、沙窝萝卜、大港冬枣等地理标志产品,统筹产业融合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项目,加快培优示范基地创建和龙头企业选育,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等联接模式和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合作方式,以“三品一标”为导向,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发展。二是推进品牌农业“接二连三”。挖掘产品核心功能,开发冻干产品、功能产品、预制产品等深加工制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品牌农产品与文化民俗、生态体验、休闲餐饮等深度融合,发展研学、休闲、观光、旅游、赛事等业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共生。
三、强化市场营销,进一步提高品牌溢价能力。一是全面加强宣传推介。深度研究挖掘特色农产品背后的历史沿革、自然生态资源等文化底蕴,提炼独有的核心价值,打造官方直播平台,讲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牌故事;确定独家总经销商,负责“津农精品”整体推介运营;建立双标识(“津农精品” 运营企业商标)符号,用于商品包装和广告宣传;拍摄系列公益宣传片,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在机场、车站、地铁、商圈、景点等人流密集场所全面持续宣传。二是精准拓展供销渠道。支持“津农精品”纳入政府集采目录,搭建进机关、高校、医院食堂直供渠道;与美团、饿了么等企业建立合作平台,推行“居民线上下单、企业集中配货、外卖骑手配送到社区”;发挥天津食品集团、市供销社优势,在各区增设“津农精品”直营店;继续办好“津农精品”进北京活动,举办特色农产品文化节、主题沙龙或联合老字号工商业品牌跨界品鉴等活动,做好中高端细分市场营销。
四、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激发品牌内生活力。一是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在优质种源开发、产业标准制定、溯源体系建立、品牌传播宣传、专业人才培养等环节持续投入资金。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满足经营主体合理资金需求。二是用活用好供地政策。梳理各涉农区农业品牌建设用地需求,由区属国有企业牵头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解决品牌延链补链中的用地难题;开展“征转分离”“差别供地”试点,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
五、强化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品牌管理水平。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借鉴外省市品牌建设提级管理做法,在市政府统筹协调下,成立由市农业农村委牵头,商务局、市场监管委、知识产权局、规划资源局等部门协同的市级品牌建设工作委员会,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各品牌协会建设,支持其在行业自律、产销协调、市场开拓等方面积极作为,引导生产经营主体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利益关系,形成重品牌、建品牌、护品牌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品牌管理。修订“津农精品”认定管理办法,提高准入门槛,实行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整合现有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对授权使用同一区域公用品牌的农产品加强监 管,建立分级定价机制,推动“津农精品”从“散而全”转向“特而精”。以小站稻为例,如经过整合优化,以目前的种植规模(80.9万亩)和产量(年产51.8万吨),市场售价每斤提高1 元,将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36 亿元。成功打造一批这样的精品品牌,将有力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发言人系市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