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全民健身现代化转型建设与发展的思路、模式、机制、举措等,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仍有差距。
建议:
一、探索多部门深度协同工作机制,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结合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发展改革、财政、住建、自然资源、教育等部门,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城市金角银边、老旧小区改造、公园绿地、山地资源、旧厂房改造相结合,推动学校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解决老城区和人口密集区健身设施缺乏问题。
二是创新办赛机制,建立以社区运动会为基础,以全民健身大会、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为引领,专业赛事、职业赛事、群众赛事相结合相促进的赛事活动体系。充分利用民间传统文化、自然环境与资源打造特色赛事活动品牌,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构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新模式。建立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分类制定办赛安全标准,落实安全责任。
二、加强要素资源融合,探索全民健身新模式
一是整合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技等要素资源,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广泛参的全社会协同育人新模式。推进青少年学校体育提质工程、校外(社区)体育营地、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广开展青少年项目技能评定,完善奖励激励机制。
二是探索公共服务和市场资源协同路径,充分运用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市场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推进适老化老年人健身服务体系、老年人“体、医、养”融合服务新模式。
三是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整合各类资源,搭建融合平台,推广重点人群健身与健康干预项目,统筹推进全人群、全周期健身与健康深入融合服务模式建设。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探索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三、加大政策、经费保障力度,打造普及均等、高效便捷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推出“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群众体育赛事安全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的实施细则,为我市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是加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各项工作组织推动力度,加强多元协同、有效推进的机制建设,加大对重点领域投入和市场引领,对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不同人群的健身指导、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设立设立专班,专项督导。
四、加强社会化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一是推动区级体育总会全覆盖。加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吸纳各类社区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加入,实现社区(村)健身会全覆盖。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指导站点的建设,实现区级协会、街镇级分会、社区(村)级指导站全覆盖。支持单项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加大项目普及和推广力度。
二是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发展路径,持续打造特色品牌,为我市体育各类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倾斜政策和支持,进一步带动健身消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
五、推进全民健身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技术保障
一是推进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依托“津心办”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探索依托平台进行运动积分,完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健身的氛围。
二是推进场馆智能化升级,室外智能化健身路径等建设,依托智能化健身设施,积极建设百姓身边智能化、常态化的体质健康监测、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健身指导和群众赛事活动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