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数据要素”被列为我国第五大生产要素。根据国家工信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815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超过25%,到2025年规模有望接近2000亿元。这为民营经济数智化升级奠定实践基础。但是民营企业数据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具体表现:
(一)统计基础不牢。在我市经济由“数字化”向“数智化”全面迈进的进程中,政府数据资源的目录管理与企业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民营企业受市场供求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形成前瞻性信息统计机制,加之部分企业经营地点、统计专员变更频繁,加大了企业数据跟踪、归档、分析、反馈难度;二是以网约车司机、流动商贩为代表的个体工商户具有人员流动性较强、经营信息变更较快,停业后不及时注销的数据统计难点。如上问题导致实际经营户数与登记注册户数出入较大,民营经济基础数据精准度及归总率欠佳。
(二)统计口径繁杂。一是政企数据共享及管理的标准化认定相对空白,尚未建立信息登记、查询、处理、反馈的一体化互通机制。例如,市场监管部门的登记注册中存在“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这一类别,很难清晰判断“其他”是“公有”还是“民营”企业,重复注册现象屡屡发生;二是财政税务部门的税收数据比较详细,但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力度不足,尚未采用行业产业复合分组模式,民企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整合精准度欠佳、统计方式较为粗放等问题长期存在。
(三)统计质量不高。多数民企经营者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企业数据权责制度规范不清晰,负责人员对统计指标理解不到位,缺乏数据产权价值和数据流通安全的专业认知,未能充分理解统计管理的实效作用,企业基础数据缺失隐患突出,较大程度上阻碍数据管理发挥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的优势作用。
建议:
(一)夯实数智基础,建立与民营企业的“良性互动”。一是健全政商“数智化”沟通机制,扩大各层级领导包保服务民营企业名册范围,完善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属地街道领导主动走访民营企业的智慧化工作机制,坚持开展常规性、专题性线上线下摸底工作,详尽掌握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地址变更、重大事项等第一手信息。二是采取“自上而下”的专项督查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在民营经济基础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实现“闭环管理”,畅通民营经济数据中的“最后一公里”堵点,破解民营企业信息中存在的互信、确权、流通、定价、监管等难题,逐步化解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中的“中阻梗”。
(二)整合数智资源,实现平台化模块管理。一是健全政府部门间“数智协调”机制,统一制定、发布、执行国家标准,强化机构代码、行业代码、注册类型代码的编制与运用,整合联通各部门现存数据处理系统,积极打造“链条式”部门信息联动平台;二是将行政审批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税务财政部门、工商联纳入平台用户范畴,扩大信息共享的覆盖面、增强信息获取的时效性、确保信息数据处理的准确度,释放多部门共同管理民营行业数据、统计民营经济信息、监督民营企业经营规范的数智优势;三是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数据库,具体为政协机构牵头建立民营企业政协委员数据库,助力激发民营经济数据的内生动力。
(三)规范数智管理,提高民营经济数据质量。一是由各职能部门牵头,每年定期组织“数据填报专题培训”,同时根据民营企业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综合各部门职能,跨部门调配专业人员,设立民营企业专项统计工作组,明确各环节专人负责制,确保原始数据搜集、归总、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是搭建“民企统计数智库”,健全原始信息录入标准、完善统计台账及财务报表的审核机制,加强统计人员规范操作意识,坚持不迟报、不漏报,确保源头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溯源性,以统计工作数智化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