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期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很多精神障碍的高发期。由北京安定医院郑毅等学者牵头完成、发表在《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6-16岁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人群中,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力缺陷和破坏性行为障碍的患病率为10.2%,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7%,抑郁障碍患病率为3.0%,抽动障碍患病率为2.5%。国外研究发现,50%精神障碍在14岁前发病,这些精神障碍患者大部分未得到充分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发育极为不利,导致学业困难甚至辍学、社会化过程受阻、自伤自杀行为等。
全国政协委员赵长龙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现状是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且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效率不佳;专业人才不足,病床床位不足;社会资源缺乏统筹协调,社区在协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中的作用薄弱,这一弱点尤为显著。除了学校、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外,社区无法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许多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辍学在家,农村及边远地区尤甚。同时,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多发于社区之中,而社区缺乏与学校、医院的联动,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和评估风险,没有控制住危机事件的发生。
“要加强社区医生对危机青少年、风险家庭的识别能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识别、诊断及干预能力培训,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务。”在赵长龙看来,加大儿童精神科医生培养,提高儿童精神科医生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医生、医学生从事儿童精神科事业至关重要。
针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不足且患者及家属普遍存在病耻感问题,赵长龙建议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对精神健康问题的知晓度,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正确地认知学生精神健康问题,消除病耻感。
西方国家普遍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值得借鉴。赵长龙提出,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和有问题风险的儿童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精神障碍早期干预、危机干预等一系列支持服务,包括家庭支持、职业支持、教育支持等服务十分必要。他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基于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试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讲座、培训,加强社区在家校之间的连接作用;同时,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创新活动形式,定期开展科普活动、志愿服务、训练营、亲子互动活动等;支持青少年的社会功能康复,帮助其尽快返回最佳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