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 刘维林
近年来我市机动车数量急剧增长,停车设施短板愈加凸显,加快“全域一体”的智慧停车建设迫在眉睫。
一、存在问题
(一)智慧停车系统建设相对缓慢。我市智慧停车建设进度较为滞后,相对于已基本实现全城覆盖、无人值守、自主缴费、入口统一的北京、杭州、成都、深圳等城市尚有很大差距。
(二)停车难日益突出,管理效率亟待改善。机动车停车“空间紧”、“周转慢”、“秩序乱”等问题日益突出,车位信息分散、滞后,无法提供有效停车引导。多数停车场仍采取人工收费方式,收费标准单一,泊位周转和利用效率低。停车秩序混乱和违规停车、不文明停车难以根治。
(三)各区智慧停车建设独立推进,统一协调有待加强。智慧停车管理平台由各区城管部门负责推进,委托不同企业承揽,欠缺统一的建设规范,系统间架构设计不统一,容易导致全市信息交换和系统集成困难。
(四)停车系统平台入口碎片化,车主用户体验差。我市尚无覆盖全市可利用停车资源的用户入口或app。部分城区或企业的智慧停车应用仅考虑局部资源整合,离散的停车资源和单一功能影响用户体验。停车诱导系统发展滞后,“找位难”问题凸出。
二、对策建议
(一)“一张图”全覆盖,打破信息壁垒。加强顶层设计,以“统标准、通系统、通数据”的方式,统一数据底盘,规范数据标准,开发通用接口,打造停车一体化平台,整合全市路内、路外和社会停车场动静态信息。统一记录和分享实时占用数据,拓展泊位共享、车位导航、反向找车、违停驱离等功能。与交委、交管等部门实现“一网协同”,强化停车秩序治理,严管违法停车行为。
(二)“一个大脑”实现精准诱导和精细化管理。由市级统筹建设智慧停车云平台,防止重复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停车难”的点位与成因。市区两级联动,设置分级引导屏提供精准引导,使驾驶人可根据目的地空余停车泊位信息优化出行。建立停车定价与拥堵水平的联动机制,实现需求智能调节引导。打通城市停车平台、商场会员系统、场库本地系统,实现优惠互认。
(三)“一个app”整合全市通用停车服务入口开发全市统一的移动终端智能停车服务应用app和微信小程序,提供集“查询—预约—诱导—支付”于一体的用户入口。开发目的地附近停车场的搜寻和推荐功能,提供完整的停车场位置、开放时段、收费价格和剩余泊位信息并接入导航平台。整合充电桩数据资源,纳入可充电泊位信息。
(四)“一秒驶离”打造便捷无感停车服务体验。全面普及无感停车、无杆管理、无感支付与无人值守功能,应用自动计费技术,实现先驶离后付费,解决传统停车管理效率低、操作繁琐、跑冒滴漏、体验感差等问题。推动etc等无感式支付服务,实现“即停即走、无感畅行”。
三、保障措施
(一)市区联动,合力推进。市级层面制定推进整合方案,建立晾晒机制,实现相互监督和比学赶超,区级层面组成联动执法专班,对不配合甚至阻挠的停车场经营者,通过行政约谈、执法查处等措施强势推进。
(二)综合施策,有序落实。以大型停车场经营企业和交通枢纽为突破口,先大后小、示范带动、全域突破。开展行走天津便捷泊车专项行动,动员城管干部逐个车场亲身检验,推进整改。
(三)政企合作,长效发展。政府梳理业务需求和考核评估机制,推动企业联合组建运营公司负责从标准制定到需求对接乃至数据融合、系统运营以及后期维护等工作。组建智慧停车产业联盟,探索互利共赢发展模式。开放数据资源,培育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商,实现长效化、可持续发展。
|